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网!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互联网要闻 > 行业人物 > 唐宁:中美金融科技在融合 美国是宜信第二战场

唐宁:中美金融科技在融合 美国是宜信第二战场

  • A-
  • A+
  作者:郑峻    来源:新浪科技    2017-10-03
  • 分享

宜信创始人&CEO唐宁

宜信创始人&CEO唐宁

宜信创始人兼CEO唐宁对美国很熟悉。他曾在这里求学工作生活数年,首次接触到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的模式,尤其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的穷人银行和美国成熟的银行信用体系。2000年,唐宁带着美国所见所思的信用管理理念回国,随后在2006年创办了宜信。

十多年来,宜信已经逐步成为中国主要的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旗下的P2P业务宜人贷已经在2015年赴纽约成功上市。在这些创业的年头,唐宁每年都会来好几次美国进行学习考察。

但在唐宁看来,现在中美金融科技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单向学习美国,而是到了双方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新阶段。而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在不断走出来,开拓美国市场。

在上周旧金山举办的“硅谷对话北京”2017峰会,宜信邀请了旧金山市长李孟贤、前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Lending Club前首席风控官陈超美等美国行业重要人士,就中美金融科技的融合进行了会谈。而唐宁此次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广宜信在美国推出的财富管理业务。

唐宁认为,中美两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存在诸多不同,有各自的不同需求,但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正在不断融合。早期中国主要是单向的向硅谷学习,借鉴美国的成功经济模式;但现在这种融合则是双向的,两国企业家都在互相学习,美国市场也开始借鉴中国金融科技的创新。

他以资本和人才两国方面举例说,15-20年前很多美国VC来到中国进行投资,但现在却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和企业来到美国投资,宜信也是其中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硅谷科技和金融人才是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工作,而不再是单纯的“海龟”。

唐宁还在活动上大谈宜信在美国的扩张计划,以此作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走向全球化的范例。宜信财富在今年4月获得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颁发的RIA(注册投资顾问)牌照,获得了在美国提供财富管理的服务资质。宜信已经在美国建立了海外私募股权基金、新金融产业基金以及海外非银信贷基金等投资标的。

谈到在美国扩张的业务重心,唐宁对新浪科技明确表示,就是为在美国的高净值和超高净值华人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美国市场)这是宜信的第二战场。

他对新浪科技介绍说,首先,在人才方面,宜信在美国市场招募了诸多来自华尔街和硅谷的华人高层管理人才,其中就包括了同样参加此次活动的宜信高级副总裁、海外合规负责人高帆。她曾经在花旗银行工作13年,担任花旗私人银行全球操作风险管理总监。

其次,在投资方面,宜信已经为进军美国市场筹备多年,各个母基金和直投基金都包括了美国的投资对象,在美国选择、识别、投资优秀的基金管理者,是为了帮助中国在海外有资产的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去寻找投资机会。再次,在服务方面,宜信也在帮助这些财富管理客户进行游学、求职、移民、税务、保险方面的咨询服务。这些都是宜信为国内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提供的服务。

在问及宜信在美国如何与美国金融机构竞争时,唐宁认为,这些目标人群很多本身在国内已经是宜信的客户,比较认可宜信财富在中国的地位和能力,宜信在这一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品牌优势。其次,宜信在另类投资和科技手段方面,也比美国金融机构更能吸引华人客户。他们的投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而且还和国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宁具体解释说,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的定位是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美元,而宜信的财富管理客户通常都是拥有几百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的身家。而高帆补充说,美国大对冲基金和另类投资的门槛通常都是千万美元,花旗私人银行的门槛是现金2500万美元。

高帆则向新浪科技表示,宜信在风险偏好框架方面,和美国主流金融机构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会坚守很多原则和理念。但得益于最新科技手段的使用,宜信能在反欺诈领域通过不同的数据源,拥有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好的欺诈识别能力,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编辑:郑峻丨本文链接:https://www.isz.org.cn/news/10/1/2257.html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

学会的宗旨:整合行业资源,服务互联网,普及互联网知识,打造互联网在线学习、互联网生态服务。
更多学习进入互联网在线学习《互联网学会》公众号

欢迎加入学会
我们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成为会员

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

咨询热线

0755-328750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路68号上步大厦18A 特别声明: 本会所有证书与官网一致为准。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博扫码加客服微信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18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