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网!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互联网要闻 > 行业人物 > 美团滴滴跨界烧钱偃旗息鼓 行业竞争趋向多元

美团滴滴跨界烧钱偃旗息鼓 行业竞争趋向多元

  • A-
  • A+
来源:通信信息报    2018-06-25
  • 分享

两大巨头为何如此默契地选择偃旗息鼓?曾万试万灵的烧钱补贴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两大巨头结束烧钱模式

中国特有的烧钱模式曾一度被认为是全球创新经济发展的独特一景,而美团和滴滴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团购、外卖、出行这个赛道上,凭借烧钱的效率,美团和滴滴一路狂奔熬死了不少对手,其中不乏背靠BAT有钱、有流量的重量级选手。

去年,美团和滴滴爆发跨界竞争时,大家眼中的未来景象是两大巨头席卷全国的疯狂撒钱。几个月过去了,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犹记得去年年末,美团一出手就把北京、上海、杭州、厦门、成都、福州和温州等列为第一批扩张城市的名单。然而,至今,美团只在上海和南京推出打车业务之后,就停滞了发展步伐。近日,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表示,明确表示“美团打车近期肯定不去其他城市了。”

原本计划在2018年底之前开百座城市,将外卖业务覆盖全国的滴滴外卖,也迎来大调整。据悉,滴滴外卖“年底开百城”计划被搁浅,开城数量降至了九城

用户体验不佳,烧钱模式不灵了

事实上,美团和滴滴的跨界竞争放缓原因并不是打不起补贴战。去年10月,美团刚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的融资,滴滴也在12月完成一轮超4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在没有大的并购,且核心业务造血稳定的情况下,两巨头开启几个季度的全面消耗战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说,双方不是不烧钱,而是发现烧钱不灵了。

用美团王慧文的话说“跟奖励(补贴)相比,美团目前更注重的或许是产品体验的打磨,以及内部业务的协同。”至于美团打车何时重新加速,王慧文并没有回应。

另一边,滴滴外卖的节奏放缓,也不是因为补贴流血过多,而是前期积累不够,造成外卖服务不佳。从上线以来,滴滴外卖一直受“品牌商户不足”、“服务体系不善”、“骑手交通违章”等问题困扰。缓一缓扩张节奏,恐怕也是为了“打磨”产品体验。

红利结束,多元化竞争才是硬道理

烧钱兴起于PC时代的团购,大规模化出现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几年。我们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红包大战,滴滴快的的打车大战,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的补贴大战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的结束,烧钱模式似乎也迎来了终点。

据“互联网女皇”上月发布的《2018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53亿,同比增长8%。从2009年智能手机爆发之后,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就持续下滑,随着用户达到7.5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已经见底。

为何用户红利结束,烧钱模式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用户红利结束,烧钱模式效益被腰斩。用户红利的结束使得烧钱拉新的功能丧失,单纯的挖墙竞争对手的用户投资收益比大大缩减。其二,用户习惯下,钱并非万能。烧钱补贴虽然看似百试不爽,如果放在行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因为各个产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用户们忠诚度尚未养成,烧钱很容易把用户拉到自己的平台。然而,一旦用户对某产品产生使用习惯甚至依赖,再想小成本的挖墙脚将很艰难,若大投入又得不偿失。其三,人均收入增高,价格因素影响力衰减。人均支配收入的增长,价格因素随着大环境变化而衰减,服务价值也成为消费选择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即使靠补贴拉来用户,竞争对手只要把服务做好,仍然不能阻止用户流失。

正是因为这三方面原因,国内创业竞争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虽然补贴烧钱依然是快速圈地的不二法宝,但决定企业竞争最终胜利的天平将进入多元化。

从美团打车、滴滴外卖的当下困境可以看出,只是靠烧钱抢用户的作用已经大幅度下滑,把服务做好才是跨界竞争的决胜的真正砝码,认识到这一层的双方开始沉下心来打磨产品,不正是最好的佐证。要知道,商业上唯一不变得就是变化本身,烧钱时代已经结束了,你准备好了吗?

  • 分享
关键词:美团打车    滴滴外卖     股权融资     饿了么   百度外卖    移动互联网     用户忠诚度 
(编辑:丨本文链接:https://www.isz.org.cn/news/10/2/6311.html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

学会的宗旨:整合行业资源,服务互联网,普及互联网知识,打造互联网在线学习、互联网生态服务。
更多学习进入互联网在线学习《互联网学会》公众号

欢迎加入学会
我们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成为会员

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

咨询热线

0755-328750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路68号上步大厦18A 特别声明: 本会所有证书与官网一致为准。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博扫码加客服微信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18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