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网!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自律 > 警惕违规网售医疗器械的风险

警惕违规网售医疗器械的风险

  • A-
  • A+
来源:工人日报    2022-04-22
  • 分享
冯海宁
      
        包皮环切器、强脉冲光脱毛仪、夹鼻止鼾器……目前,不少医疗器械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然而,不是所有医疗器械都可自用。可自用的,其产品说明书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相关规定、标注安全使用的特别说明。但是,很多电商存在不明示所售产品为医疗器械、没有相关经营资质和无风险提示等问题。(见4月20日《法治日报》)
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 Arial;font-weight:400;color:#333333;font-styl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 YaHei?, Microsoft>

在电商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器械销售也向线上转移并不意外。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2年达12529亿元,2025年将达18414亿元。不少医疗器械商家的线上销售占比超过了70%,网络已成医疗器械主要销售渠道。

然而,部分商家在线上销售医疗器械并不规范,在宣传方面只讲操作便捷,却不告知消费者相关产品属于医疗器械,也无任何风险提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缺乏医学知识的消费者在购买医疗器械后自行操作屡陷险境。

从记者调查看,不少医疗器械销售不仅掩饰医疗器械的性质,还不公布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不出示经营许可证明等。这些行为都是违反相关规定的——有的不符合广告宣传方面的制度规定,有的违反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及网络销售方面的制度规定。

根据《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医疗器械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现实中,某些商家的广告将医疗器械称为“美容仪器”,便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根据《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当在其主页面显著位置展示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产品页面应当展示该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但某些商家并未按照这些规定去做,这不禁让人怀疑,其是否真的具备相应的经营资质。

虽然我国法律允许推荐部分医疗器械给个人自用,但是,商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宣传、销售,消费者也要理性购买——选择合法规范的商家和产品,不要被商家误导后盲目购买和操作。某种角度上说,网售医疗器械行为不规范其实是在“兜售风险”,商家只管数钱,而消费者则面临不当操作可能带来的隐患。

医疗器械有专业门槛,更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违规销售医疗器械,不仅是对不特定群体的威胁,更可能影响和扰乱相关市场秩序以及电商平台的口碑。

对这些乱象,寄希望于消费者靠自己的能力去判断和避免,并不现实。一者,商家自身要掂量后果,不能为了赚快钱而置消费者健康、生命于不顾,一旦出了事,其必将面临相应的索赔和行政处罚;二者,电商平台不能纵容商家胡来,应严格准入和日常管理,采取有效手段遏制商家的任性而为;三者,监管部门应该有更大作为,让那些故意混淆视听、违法违规销售的商家现出原形,不敢再作妖。

  • 分享
(编辑:丨本文链接:https://www.isz.org.cn/news/7/3/12342.html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

学会的宗旨:整合行业资源,服务互联网,普及互联网知识,打造互联网在线学习、互联网生态服务。
更多学习进入互联网在线学习《互联网学会》公众号

欢迎加入学会
我们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成为会员

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

咨询热线

0755-328750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路68号上步大厦18A 特别声明: 本会所有证书与官网一致为准。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博扫码加客服微信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18046号